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虞山高新区(筹)、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虞山林场)、服装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公司):
经市政府第 37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关于推动常熟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熟市人民政府
2019 年 9 月 16 日
关于推动常熟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形象,推动我市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来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力推进城乡道路交通品质跃升取得实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更顺畅、更安全、更便捷、更满意。
二、工作目标
(一)控导到位,交通行为更加文明。交通严管严治常态长效,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交通宣传形成规模效应,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二)持续优化,绿色交通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交专用道里程显著增加,公交路权优先全面保障,公交运行速度和准点率显著提升。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条件逐步改善,“公交+慢行”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成为主流。
(三)标本兼治,交通环境更加安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完善,车辆和驾驶人源头管控措施到位,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及时有效,恶劣天气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响应迅速,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四)精耕细作,交通管理更加智能。统筹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资源中心,交通管理全息感知、智慧协同管控、多元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交通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倡导文明交通,强化秩序整治。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使文明交通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1.构建文明交通宣传矩阵。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绿色出行有关精神,结合“全国交通安全日”“公交出行宣传周”“绿色出行宣传月”“礼让斑马线”“司机文化节”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文明交通公益宣传,开展文明交通典型选树,对突出交通违法和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广泛传播自律、包容、文明、礼让的现代文明交通理念。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整合公益广告牌、高清电子显示屏以及公交无线电视、车身广告等宣传阵地,加大文明交通宣传力度,构建文明交通宣传矩阵。用好公益性宣传资源,壮大农村宣传力量,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重点加强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一老一小”交通安全自护知识宣传,组织开展“送安全进农村”等系列公益宣传活动。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配合部门:市广电总台、常熟日报社,市财政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2.开展文明畅通提升行动。根据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部署,对照《江苏省城市文明交通指数测评体系》,组织开展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综合治理违法停车、占道设摊等顽疾,消除交通乱点;重点整治酒驾、毒驾、闯红灯、超载超速、涉牌涉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黑点;重点整治超标电动自行车、快递、外卖电动三轮车、低速四轮电动车等交通管理难点,消除安全隐患。牵头部门:市公安局;配合部门:市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3.树立行车走路“常熟规矩”。以电动车新规实施为契机,借鉴浙江等地推广使用电动车头盔的做法,从扩大社会面宣传着手,倡导电动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以学校和大型用工企业两个阵地的宣传推广工作为切入点,力争年内达到“两个 80%”目标——学生及家长驾乘电动车佩戴头盔率、每个板块至少 10 家 100 人以上企业员工驾乘电动车佩戴头盔率达到 80%,全面降低电动车交通事故的伤害程度。年内在市区建设至少 5 个交通安全教育站,依托交通安全教育站对交通违法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开展现场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交通示范路口、示范路段、礼让斑马线示范点“三个示范”创建,全面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深化应用科技执法,落实常态长效治理,以点带面推动形成文明交通新格局,树立行车走路的“常熟规矩”。牵头部门:市公安局;配合部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4.落实门前交通秩序责任制。以全市各学校、医院为试点单位,推行门前交通秩序责任制。教育局和卫健委牵头,落实全市各学校、医院管理责任,组织单位保安或志愿者,维护学校、医院周边交通秩序,确保停车有序、行车畅通。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卫健委;配合部门:市公安局。
(二)完善绿色交通,优化出行结构。确立绿色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调优交通结构,增强道路交通持续发展能力。
5.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客运和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车辆采购、燃油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建设客运和公交基础设施,各类站、场、亭、点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覆盖面和密度稳中有升。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局、城管局。
6.提高公交分担率。继续提高公交专用道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公交专用信号优先,提高公交运行速度,缩短公共交通出行时间成本。优化公交线网,合理新辟和调整线路,满足市民公交出行需求,逐步提升公交分担率。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配合部门:市住建局、财政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7.积极构建慢行交通体系。按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加强慢行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连续通达的慢行网络,有条件的道路尽量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并保证有效宽度、连续性和路面平整性。完善标志标线、人行信号、安全防护等行人过街设施,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满足市民日常出行和休闲健身需要。高效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点,增加投放数量,加强车辆养护,提高覆盖率、舒适度、便利性,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推广有桩共享助力自行车,拓展市民短途出行范围。牵头部门:市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城管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8.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进度。提高公交车中清洁能源车辆比例,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县内包车,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出租车和租赁车。进一步提升天然气、纯电动、氢燃料电池车辆等清洁能源车辆在全社会营运车辆中的比例。推动天然气加气站、充电桩、加氢站建设与公交场站布局有机结合。加快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配送车辆。优化城市绿色配送车辆通行政策。推动城市绿色配送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平台化、信息化。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公安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三)构建平安交通,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推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协调发展。紧盯影响交通安全的人、车、路等关键要素,全面排查整改交通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交通安全,积极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9.精细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全面摸排交通堵点、乱点,充分运用交通组织手段、交通控制措施、交通工程技术,按照“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原则,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发力,疏解交通节点。研究推进城市道路路网通达工作,打通断头路,盘活整体交通,全面提升路网通达性和交通运行效率。进一步完善全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组织设计工作,落实交通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三同步”要求。道路交通设施穿越生态红线区、饮用水源地等区域时需配套规划设计建设应急设施。牵头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配合部门:城管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10.加强道路安全隐患综合治理。对道路安全隐患开展滚动排查,由“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负责汇总、整理,并逐一明确整改意见和责任单位,分批下发至相关板块、部门,实施限期整改。对一时无法整改到位的,相关单位要及时落实临时性防护和警示措施。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和桥梁健康监测,结合“平安放心路”创建工作,开展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等项目。对城乡客运、镇村公交、校车途经路线的临水临涯临桥路段、急弯陡坡路段、危桥等需优先改造。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公安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11.提升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技术等级。加强营运客车安全准入管理,加快淘汰卧铺车。健全完善城市公交车辆安全防护设施。推进重点营运车辆技术升级,推进超长平板半挂车、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推广应用中置轴汽车列车等先进车型。全面提升“两客一危”车辆技术状况,车辆技术等级全部达到一级,二级维护周期不大于三个月。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12.加强源头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严格“两客一危”运输企业、车辆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 督促道路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双重预防机制”。强化企业源头安全执法检查,推动重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加强客运站场安全管理工作,督促三级以上客运站做好反恐安保、客票实名制、行李货包安检工作。深化公路超限运输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一超四罚”。深化交通隐患“清零”行动,“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违法处理率和驾驶人审验率、换证率实现“五个 100%”。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配合部门:市应急管理局。
13.落实严重交通违法长效整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要求,坚持专项整治与常态治理相结合,现场执法与科技应用相结合,全面加强路面管控,对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酒驾醉驾毒驾、无证驾驶、超速行驶、超员超载、闯红灯等交通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将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渣土运输、混凝土搅拌等施工车辆和拖拉机等农用运输车辆、中重型货运车辆纳入常态长效管理,由公安、城管、交通运输、属地政府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查上述重点车型超限超载、野蛮驾驶、违法营运、违规上路等突出安全隐患问题,规范道路行车秩序。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隐患通报机制、客货运企业和驾驶人信息通报机制以及交通应急管理协作机制,畅通部门协作渠道,进一步加大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公开公示和联合惩戒力度。牵头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配合部门:市城管局、住建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四)打造智慧交通,提升交通品质。积极探索“出行即服务”的智慧交通运行新模式,搭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交通大脑”软硬件运行环境。增强道路交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交通品质。
14.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资源中心。科学布局数据中心、监测网点、监控探头等智慧交通设施,与数据中心、客货运站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整合城市道路基础地理信息,扩展数据规模及数据类型,建立各类专题信息库,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牵头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大数据管理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城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15.建立基于交通大数据的预警管控体系。以智慧交通为核心推进新一代道路交通预警管控体系建设,构建完整规范的交通执法体系、严密精准的重点车辆防控体系、快速高效的指挥作战体系和异常事件预警管控体系,实现对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和快速感知,对交通违法、拥堵、事故、重点车辆、驾驶行为等精准预警和精确打击。牵头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城管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16.建设道路交通智能化协同管控平台。建立公安交通指挥中心与交通运输指挥中心数据实时交换机制和应急事件联勤联动机制。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地图、数据共享、协同管理”的要求,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大数据可视化为支撑、深度集成动态应用的道路交通智能化协同管控平台,实时共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设备、道路交通状态、场站枢纽客源等信息,提升全市交通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动态管控、智能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应用能力。牵头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城管局,各板块政府(管委会)。
17.建设完善交通信息诱导服务体系。以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的出行服务需求为导向,整体优化交通诱导设施,构建集路面动态诱导、停车静态诱导、互联网发布等多种发布方式为一体,公共发布和个性化发布相结合的交通管理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扩大智能站亭、智能站牌、客流统计器的应用,为公交线网调整、运力投放提供依据。牵头部门:市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江南集团,各板块政府(管委会)。